醫生最怕患者說什么話?患者最怕醫生說什么話?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卻不僅能反映出醫患之間的關系,也能揭示出醫療體制的現狀,暴露出醫療體制的“最薄弱環節”。
醫患矛盾不僅在中國,在很多西方國家也是長期存在的問題,只不過是問題的表現方式各不相同罷了。筆者曾在一些高福利的西方國家工作過,也有過看病的經歷。每次給醫生打電話預約,最害怕的就是醫生的日程全部排滿,負責安排的護士會問你:“下周行嗎?”或者是“10天以后行嗎?”有一次,我患了急性肺炎,高燒不退,打電話去問能不能馬上就診,醫院回話說:“巡回大夫不在,其他大夫的日程表都已排滿,只能預約到五六天之后。”后來,我愛人一著急,跑到醫院去盯著,總算“抓”來了一個巡回大夫。
可想而知,在這些國家就診,每當患者聽到醫生說“下周行嗎”、“10天以后行嗎”時,心里會是怎樣的感受。這簡簡單單的問話顯露出了西方福利國家醫療體制存在的主要問題。有調查表明,在英國,平均每個患者要等兩個半月才能見到專家;如果是手術治療,每位患者從患病就診到接受治療大約要八九個月的時間。
這項調查所揭示出的問題,是中國醫療體制的問題所在。比如,患者最怕醫生說的一句話是“跟你說了你也不懂”,而醫生最害怕患者問的問題是“這個藥不會有副作用吧?”這兩個問題都牽扯到了互信的話題。患者到醫院看病,看上去好似花錢買服務,其實又不能完全等同于去商場購物。醫患之間存在著極其復雜的溝通,如果患者與醫生的相互信任越來越差,溝通就自然會出現問題,并影響到整個治療效果。
患者最害怕醫生說的還有一句話,那就是“想不想治?想治就回去準備錢吧。”這里面所反映出來的“看病貴”問題,與目前醫療體制不健全有著直接的關系。這些年來,看病買藥已經成了老百姓抱怨最多的問題之一。也正是由于這一原因,導致醫患之間越來越缺少互信。從小處講,這種互信的缺失會動搖醫療體制維持的基礎;從大處講,這種互信又關系到老百姓生活安穩和社會和諧。
心理學家告訴我們,增進互信的途徑之一就是換位思考,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“將心比心”。這個道理對于增進醫患之間的互信同樣適用 。美國一位醫學家就說過,如果一位醫生沒有患過重癥的體驗,他或許就不知道如何去更好地呵護患有重癥的患者。話雖然說得有點過,但意思卻沒有錯。作為醫生,理應站在患者的角度去多想一想;而作為患者,也應當能夠多為醫生想一想,比如醫生的工作環境、職業風險,以及他們每天都要面對數量眾多的患者。 |